要研究雞脾,就要發現看起來是一件件互不相干的雞肉背後的秩序。要得到雞脾這個結構,就要用雞脾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雞脾,它本來就是一件雞脾,這是一個總括性的理解。
當腦海裏有了雞脾的存在,就要找到一個理論,使到無論是白切雞,油雞,燒雞,卥水雞,不同做法、不同雞身上切下來的雞脾肉塊混合起來都可以重新組成雞脾,而這個理論就是「切割方法」。
(一) 基礎規則:「切割方法」
當有了「切割方法」,就有了規則,有系統,就有意義;換句話說,並沒有「沒有規則」的「意義」。
當知道雞脾是橫切的時候,我們不會把雞肉直放而試圖重構出雞脾。當找到規則,即是有了「切割方法」。
(二) 「交換」的意義
當有了「切割方法」,這塊長五厘米,闊兩厘米的白切雞雞肉就可以跟另一塊長五厘米,闊兩厘米的油雞雞肉交換,同樣可以砌出雞脾。而交換也是規則,這種建基於基礎規則上的規則,就是基礎規則上產生的意義。
基礎規則
→ 「切割方法」
基於基礎規則上的規則 → 可以「交換」
結構主義告訴我們世界都是層層疊,根本都是積木,用同樣結構,但可以千變萬化,結構主義在這理論下可以有很多方式,到李維史陀處理結構主義時,他看著層層疊結構想到一個問題,眼前的事物,可否找出幾條規則去講解這層層疊可以疊多久,可否找到每行必須有一條橫放一條直放,第三行必須兩條橫放一條直放,可否陳述例如第一行與最後一行的角度差距不可多於5%,可否找到這結構背後的精神,找到這結構後,再看另一個結構,一直觀察,然後推出一個理論、講法,有關層層疊疊高的理論,而通過分析的基本結構,找到的就是層層疊的真理,因為任何層層疊出現都可適用,這就是李維史陀處理結構主義的方法。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