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李維史陀的雙重身份:結構主義哲學家與人類學家

        克勞德‧李維史陀的學術思想在戰後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史上在有獨特的地位,其獨特性首先表現在他作為專業人類學家和作為結構主義哲學來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結構主義思潮的第一創始人

         在人類學界,作為理論人類學家,50年來其專業影響力幾乎無人可及。作為「結構主義哲學家」,其聲勢在結構主義運動興盛期間竟可直逼薩特(「存在主義哲學家」),甚至曾一度取而代之。實際上,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結構主義思潮的第一創始人,其後結構主義影響了法國甚至西方整整一代文化和學術的方向。比薩特更為重要之處則表現在,其影響不限於社會文化思潮方面,而是同時滲透到人又社會科學的各個專業領域,並已成為許多學科的重要理論和方法論的組成部分。

將結構主義方法帶入傳統人類學領域

        克勞德‧李維史陀首先是一位人類學家。在法國學術環境內,他選擇了與英美人類學更宜溝通的學科詞anthropology來代表由自己所創新的人類學──社會學新體系,在認識論上遂具有重要的革新意義。

        他企圖賦予「結構人類學」學科的功能也就遠遠超過了通常人類學專業的範圍。一方面,他要將結構主義方法帶入傳統人類學領域;而另一方面,則要通過結構人類學思想來影響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方向。作為其學術思想總稱的「結構人類學」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大致可包括: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語言學、哲學、歷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理論(以至於文藝創作手法),以及數學等自然科學……結果,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的學術思想不僅根本轉變了世界人類學理論研究的方向,而且對上述各相關學科理論之方向均程度不等地給予了持久的影響,並隨之促進了現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整體結構和方向的演變。


參考資料:

【法】克勞德李維史陀著,劉漢全譯:《嫉妒的制陶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